鄂二师院党〔2016〕39号
为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,推进专业建设,提升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,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,根据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)》《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1—2020年)》和《yl23455永利(中国)官方VIP网站-App Store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结合国家及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,特制定本规划。
一、“十二五”专业建设及发展现状
(一)专业建设现状
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5个,在校生12011人,占72%;专科专业22个,在校生4677人,占28%。本科专业中师范专业19个,占42%;非师范专业26个,占58%。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理学、工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,其中工学和文学专业各8个,各占18%;理学专业11个,占24%;管理学和艺术学专业各6个,各占13%;教育学专业4个,占9%;经济学和法学专业各1个,各占2%。
(二)“十二五”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
1.专业结构层次明显改善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本科专业新增12个,停招2个,专业总量由35个增加到45个,新增专业以应用型为主,其中理工类6个,占新增本科专业50%。专科专业从33个减少到22个,在校生数下降到24%。
2.教学平台建设取得成绩。获批1个国家级、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;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,1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(训)基地, 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。建有1门国家级、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;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;1本“十二五”国家规划教材,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。
3.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先后2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增设实践周和Ⅱ类创新实践学分,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,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初显。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,加强教风学风建设,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,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,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加。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;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,其中“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‘3S’模式”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,创办了特色项目“行知实验班”。
(三)存在的主要问题
1.专业结构有待调整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尚未完全明确,专业建设在增量与需求的平衡上尚有差距,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有待提高,部分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,发展重心有待进一步加强。
2.特色优势尚不突出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学校8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及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,但内涵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,专业特色、优势尚不明显,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高,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课程体系、教学方法、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力度。
3.实践教学有待加强。实践教学环节受教学投入和yl23455永利官网等条件掣肘,设计性、综合性实验开出较少,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,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仍有较大差距。
4.校企融合有待深化。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,合作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,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,尚未形成品牌和示范效应。
二、“十三五”专业建设指导思想、建设目标
(一)指导思想。按照“市场导向,突出应用;集群引领,分类发展;优化结构,学科交融;存量调整,增量优化”的专业发展建设思路,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,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,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提高学生满意度,努力建设以“教师教育、应用服务、国际合作”为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。
(二)建设目标
1.量质均衡,优化专业结构
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升级、新兴产业壮大和现代服务业提升的发展战略,加快发展10个左右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高的专业,集中建好六大优势特色专业集群。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2个左右。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,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及布局,实施本科专业的动态调整。逐步形成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,以基础性专业和新兴交叉型专业为两翼的专业体系。
2.注重效益,建设专业集群
发挥传统优势,做优做强“教师教育类”专业,形成特色鲜明的“教师教育类”专业集群。充分利用学校地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地理优势,结合《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(2011-2020年)》,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类、生物工程类、经济管理类专业集群,培育和整合材料建筑类、影视与传媒类专业集群。
3.集中力量,打造特色品牌
以现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战略性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为基础,强化专业优势,突出专业特色,加大与行业、企业的深度合作,共建专业。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,力争“十三五” 期间获批1-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、4-5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,形成品牌优势,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和专业集群建设。
三、建设措施
(一)依据产业发展,建设专业集群。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定位,结合六大专业集群建设设置本科专业,形成资源共享、相互支撑、相互促进的格局;大幅度减少专科专业,促进部分市场需求前景较好,与本科专业集群相关的专科专业向本科升级;鼓励二级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专业集群建设需求,采取“减一增一”的方式调整专业,完成专业结构优化。加强专业建设和评估,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,依据职业能力需求设置专业课程,加强师资教育教学能力建设。
(二)依据专业类型,实施分类发展。将现有专业按基础学科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分类建设。对汉语言文学、英语、数学及应用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教育学等基础学科专业进行专业综合改造,一方面进行应用型改造,推进学科交叉型知识融合,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;一方面进行研学型发展,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研学和国际合作交流项目,提高科研能力,拓展国际视野,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。对应用型专业,依托光谷产业集群,校企合作,共同培养,增强专业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。
(三)依据人才规格,创新培养模式。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,按照“目标引导,分类探索,强化实践,突出应用”的思路,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,根据“从出口找入口”的原则,结合岗位对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的具体要求,科学设置课程体系,合理确定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、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,构建以学生为中心、以致用为核心、理论教学夯实基础、实践教学提升能力、创新创业构筑梦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。
(四)依托产教融合,推进专业共建。以“合作、发展、共赢”为宗旨,进一步深化与政府、企事业单位合作,提高合作层次,拓展产教融合深度,创新产学协同育人机制。精心设计双赢合作方案,与地方政府、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协同育人平台,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、课程改革、师资培训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合作项目,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逐步形成“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”的合作教育模式。积极拓展师资共享渠道和科研平台,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、顶岗锻炼,聘请合作单位一线优秀人才担任实践教师,在合作教学科研中共同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。
(五)依托信息手段,推进教学改革。从课程建设、教学方式、考评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改革。借助MOOC、精品开放课程和数字教学平台,推进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,完成通识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共享;鼓励师生广泛使用网络教学平台,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,提倡“翻转课堂”“雨课堂”等新兴教学手段,加强课外交流,拓展学习维度,推进过程性评价、无纸化考试,实现“人人学习、处处学习、时时学习”的“泛在”学习状态。每个专业重点建设1门教学改革示范课程,广泛开展启发式、讨论式、参与式教学,激发学生好奇心,引导学生自主学习,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。
(六)依托光谷产业,强化实习实训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力争每个学院获批1个省级教学平台,建设一批具有辐射、示范作用的实验室。进一步推进校企、校地合作办学,重点依托光谷企业、单位共建共创实训基地,实现光谷内“一专业一基地”。积极推动校级优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,争创一批省级实习实训基地。实现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,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力度,扩大开放实验室的惠及面和时间段。
(七)推进师资建设,提升教学能力。制定双师型教师认证的暂行办法,规范标准,完善准入制度。以校企、校地合作为渠道,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培训,鼓励教师取得行业职业资格证,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从企事业单位、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聘请高技能人才担任教师,以课堂教学、专题讲座、实践教学、指导实习和毕业论文(设计)等形式承担相关教学任务。
(八)推进专业评估,健全质量体系。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,以星级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,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。建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,建立学校评估、社会评价及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。2018年审核评估前完成所有专业自评。建立常态专业评估机制,依据社会评价、第三方机构及学校专业评估,采取扩大招生、正常招生、减少招生、隔年招生、撤销专业等措施动态调整。加强新专业建设,新办专业2年内必须接受校内评估。
(九)推进国际合作,拓展办学空间。积极拓展对外合作空间,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,培养国际化人才。扩大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专业的数量和规模,推动师生互访、学分互认。积极争取短期访学、游学、海外实习、见习、交换生和来华留学等多种项目,扩大交流的广度与深度,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。在巩固现有合作院校的基础上,力争增加4-6个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。与3所左右境外高等院校建立教师互派、学生互换、学分互认等交流合作基地校。推动各二级学院与境内外高校的自主合作,力争“一院一校”。